期刊信息
刊名:干旱区资源与环境
主办: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研究所
主管:内蒙古农业大学
ISSN:1003-7578
CN:15-1112/N
语言:中文
周期:月刊
影响因子:1.681818
数据库收录:
北大核心期刊(200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8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1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7版);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1-2012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3-2014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5-2016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7-2018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9-2020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扩展(2008-2009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扩展(2012-2013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0-2002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3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4-2005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6-2007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0-2011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4-2016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7-2018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9-2020);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;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;期刊分类:资源科学
主办: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研究所
主管:内蒙古农业大学
ISSN:1003-7578
CN:15-1112/N
语言:中文
周期:月刊
影响因子:1.681818
数据库收录:
北大核心期刊(200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8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1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7版);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1-2012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3-2014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5-2016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7-2018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9-2020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扩展(2008-2009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扩展(2012-2013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0-2002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3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4-2005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6-2007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0-2011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4-2016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7-2018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9-2020);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;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;期刊分类:资源科学
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毕业设计论文(寒区旱区环境(4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客家人为何叫客家人?为何迁徙?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,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,是汉民族在南方的一个分支。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、闽西、粤东,
客家人为何叫客家人?为何迁徙?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,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,是汉民族在南方的一个分支。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、闽西、粤东,那里有29个县是“纯客县”。在宋末以前,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;在明末清初,嘉应州(现梅州市)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。客家人以此为轴心向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——客家民系,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。 根据罗香林教授的说法,客家人的先民,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。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后,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,派兵60万人“南征百越”。南下的秦军,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(即揭阳山,今揭阳县北150里),直抵兴宁、海丰二县界。公元前214年,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“南戍五岭”(今两广地区)。这些兵丁长期“戍五岭,与越杂处”。秦亡后,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,成为首批客家人。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“五胡乱华”时期。当时,为了避难,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。稍后,由于南北对峙,又有大约96万中原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。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,一部分经宁都、石城进入闽粤地区。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。先是唐代安史之乱,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,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。唐末黄巢起义,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。如宗室李孟,由长安迁汴梁,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。固始人王绪、王潮响应黄巢起义,率光、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,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。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。金人入侵,建炎南渡,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。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,入南雄、始兴、韶州;或沿走洪、吉、虔州,而后由虔州入汀州;或滞留赣南各县。南宋末年,元军大举南下,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,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。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。其时,生活在赣南、粤东、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,而居处又山多地少,遂向川、湘、桂、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。这次大规模的迁徙,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“西进运动”。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“西进运动”。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、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,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“湖广填四川”。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。当时为避战乱,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,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,被押往马来西亚、美国、巴拿马、巴西等地。后续又有许多客家人为产业、游学等因素主动播迁到世界各地……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,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,另有历代官宦、贬谪、经商、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,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,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,才被称为客家人。了解了这个常识,则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客家人背着祖先迁徙的渊源。 千风慎终追远是绝妙的儒式制度安排 不管迁徙到何方,不管生存环境优劣,可以说,有客家人的地方,就有客家宗祠。这种对于祖先的信仰,简而言之,就是儒家里面的孝道和“不忘本”,对民族凝聚和民性教化有着天然的重要意义。《论语》里面,曾子说: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也。“慎终”,思考人在天地间的终极意义;“追远”,追念圣贤先人的贤德。儒家认为,人人都这么思考,德自然就温良敦厚了。 客家人坚持代代相传修族谱,不论是迁徙到印度某个旮旯,还是毛里求斯的一个小岛,还是逝于某场战争,在族谱上,都会记着他们的名字。除非一些特别原因,例如清末修族谱时,可能要刻意回避太平天国高管的名字。今年客名君的老家,又开始更新族谱了。这种传承,一方面能祚延宗脉,使汉人通过血缘链条找到灵魂归宿。之前客名君在写客家人的长相时,引用过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论文,说明客家人的染色体基因与中原汉族的一脉相承,这实际上是客家人这种传统精神的物质印证。他信、英拉就曾经三度回到梅州丰顺祭祖。 另一方面,慎终追远,“前尊古人,后启来者”,能够教化后代不辱祖德,祖先贤良或高贵的历史记忆,成为对后代一种美好的护佑,成为激励后代的精神力量,能够教化后代不辱祖德,行事坐卧,不吝于宗,上有列祖列宗三尺神明呢,焉能不谨慎?漂洋过海的劫后余生,异域他邦的陌生艰险,不怕,有先人佑护着呢。由此,汉族人通过子孙慎终追远的香火祭祀,使灵魂永生。如此想来,自然会觉着中原汉族的这种儒式制度安排,简直太绝妙了!通常祖宗牌位上所刻的不過二、三十代,祠堂所刻的也不过百代,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“上代人”,成为“今之古人”。
文章来源: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》 网址: http://www.ghqzyyh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12/759.html